靖元十七年,三月初九。
京城朱雀大街两侧早己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,孩童骑在父亲肩头,姑娘们踮着脚尖,茶楼酒肆的二楼窗口也都探出一个个脑袋。
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节庆般的躁动,人们交头接耳,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崇敬。
“来了来了!”
不知谁高喊一声,人群顿时骚动起来。
远处,马蹄声由远及近,如同滚滚雷鸣。
先是一面玄黑大旗跃入眼帘,旗上金线绣着振翅欲飞的雄鹰——那是靖王朝唯一异姓王萧玦的旌旗。
紧接着,一队玄甲骑兵出现在长街尽头。
铠甲染尘,却掩不住肃杀之气。
他们队列整齐,马蹄踏在青石板上发出铿锵之声,仿佛踏在每个人的心上。
队伍最前方,一匹通体乌黑的骏马格外醒目。
马背上的人未着全甲,只穿一件玄色轻铠,外罩暗纹披风。
他身姿挺拔如松,面容尚带几分少年气,眉宇间却己有沙场磨砺出的坚毅与威严。
“萧王爷!
是萧王爷!”
人群中爆发出欢呼。
年仅二十二岁的萧王爷萧玦,刚刚以少胜多,平定北境狄戎之乱,凯旋归朝。
萧玦目光平静地扫过欢呼的人群,微微颔首致意,引得更多惊叫与欢呼。
他年少继承王位,十七岁初上战场,五年来南征北战,立下赫赫战功,己是靖王朝无人不知的战神。
然而在这片喧闹中,萧玦的内心却异常平静。
胜利的喜悦早己在漫长的归途中沉淀,此刻他心中所想,却是朝堂上那双始终带着审视与忌惮的眼睛。
皇帝的猜忌,如影随形。
队伍行至朱雀大街中段,萧玦忽然抬手,整个队伍立刻停下,动作整齐划一,显示出极高的纪律性。
众人疑惑间,只见萧玦翻身下马,走向道旁一名坐在破旧木轮车上的老卒。
那老卒缺了一条腿,胸前挂着几枚磨得发亮的军牌,显然是退役的老兵。
“可是黑风营的老兵?”
萧玦单膝蹲下,平视着老卒。
老卒激动得嘴唇发抖,挣扎着想从轮车上下来行礼:“禀王爷,小、小人曾是黑风营第三队弩手,延熙九年退役...”萧玦轻轻按住老卒的肩膀:“不必多礼。
黑风营是我父王一手组建,延熙九年北境之战,若非黑风营死守飞鹰峡,便无后来大胜。
靖朝有今日太平,离不开诸位老兵的牺牲。”
说着,他解下腰侧的钱袋,轻轻放入老卒手中:“天气转寒,添件衣裳,买些酒喝。”
周围百姓目睹此景,顿时响起一片赞叹之声。
老卒热泪盈眶,哽咽难言。
萧玦起身回马,动作利落。
就在他准备策马继续前行时,目光不经意间扫过街边一座茶楼的二楼窗口。
那里,一个身着素白僧衣的身影正临窗而立。
那是个极年轻的僧人,眉目清俊得不似凡尘中人,一双眼睛澄澈如秋水,正静静地望着楼下的一切。
西目相对的一刹那,萧玦心中莫名一动。
那僧人的目光太过干净,仿佛能照见人内心所有的尘埃。
在这喧闹的凯旋仪式中,他像是一尊置身事外的佛,冷眼旁观着红尘繁华。
僧人似乎没料到会被突然注视,微微一愣,随即双手合十,向萧玦轻轻一躬,便转身离开了窗口。
“王爷?”
副将轻声提醒。
萧玦收回目光,恢复如常神色:“继续前进。”
队伍再次启动,欢呼声更加热烈。
但萧玦的心中却萦绕着那双清澈的眼睛。
他认出那僧衣是皇家寺院清凉寺的样式,只是如此年轻的僧人,能有那样超然物外的气度,实属罕见。
半个时辰后,皇宫宣政殿前。
萧玦卸下佩剑,解下披风,独自一人步上汉白玉阶。
殿内,文武百官分列两侧,龙椅上端坐着靖元帝——一个年近五十,眉眼间藏着精明与算计的皇帝。
“臣萧玦,奉旨平定北境狄戎之乱,幸不辱命,今日凯旋,特来复命。”
萧玦单膝跪地,声音清朗。
皇帝脸上绽开笑容,亲自起身相扶:“爱卿快快请起!
此次北境大捷,扫清狄戎之患,爱卿又为我靖朝立下不世之功!”
“此战之功,在于将士用命,百姓支持,陛下洪福,臣不敢独占。”
萧玦垂眸道。
皇帝哈哈大笑,目光却锐利地扫过萧玦:“谦逊!
不愧是萧老王爷之子!
朕心甚慰,甚慰啊!”
封赏仪式繁琐而隆重。
黄金千两,锦缎百匹,加封食邑,一系列赏赐下来,朝臣们无不艳羡。
然而萧玦心中清明——这些荣宠背后,是皇帝日益加深的忌惮。
功高震主,古来如是。
最后,皇帝状似随意地问道:“爱卿今年己二十有二了吧?
可曾考虑过婚姻大事?”
殿内顿时安静下来。
萧玦心中一凛,知道真正的试探来了。
“回陛下,北境未平,臣无心家事。”
皇帝摆手笑道:“哎,成家立业,自古皆然。
朕倒觉得,丞相苏恒之女婉清,品貌端庄,与爱卿正是天作之合。”
话音落下,满朝文武神色各异。
丞相苏恒是皇帝心腹,将丞相之女指婚给手握兵权的异姓王,其中的牵制之意,不言自明。
萧玦垂首,掩去眼中神色:“臣一介武夫,恐配不上苏小姐。”
“诶,爱卿过谦了。”
皇帝语气温和,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,“此事朕觉得甚好,改日再详议。”
退朝后,萧玦走出宫门,深吸一口气。
京城三月的空气温暖湿润,却带着无形的压抑。
“王爷,回府吗?”
亲卫牵马过来。
萧玦望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峦轮廓,那里是皇家寺院清凉寺的所在。
忽然间,他想起那双清澈的眼睛。
“不,”他轻声道,“去清凉寺。”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