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窃取者的伪装“林洲,把最新的数据报告给我。
快点,投资方和军部的代表马上就到。”
高天的声音隔着磨砂玻璃传来,带着一丝不耐烦的催促。
我眼皮都没抬,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代码,按下了执行键。
屏幕上,数以亿计的数据流如同温顺的溪流,汇入“天穹”人工智能系统的核心数据库,没有一丝一毫的紊乱。
我站起身,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,这才慢悠悠地从打印机里抽出那份刚刚生成、还带着余温的报告。
报告很厚,足有上百页,上面每一个字符,每一个数据模型,每一行核心算法,都出自我的手。
但在封面上,“项目总负责人”一栏,清清楚楚地印着高天的名字。
我的名字,林洲,则被缩小了字号,和另外七八个研究员一起,挤在“项目组成员”那一栏里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
这已经是第三年了。
三年前,我带着“天穹”的雏形理论加入了这家国内顶尖的AI实验室。
那时候的高天,还是个靠着几篇无关痛痒的论文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,勉强坐稳部门经理位置的“人才”。
他不懂核心技术,但他懂人心。
他看出了我理论里的巨大潜力,也看出了我性格里的沉默寡言。
于是,他成了我的直属上司,我的“伯乐”。
他给我最好的设备,无限的资源,以及一个承诺:“林洲,你只管攀登技术的珠穆朗玛,所有行政上的风风雨雨,我来替你挡。”
我信了。
我一头扎进了代码和数据的海洋,没日没夜,像个苦行僧。
而高天,则拿着我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,去开会,去演讲,去向上级汇报。
他把我复杂晦涩的理论,包装成一个个光鲜亮丽的PPT,把我的名字,巧妙地隐藏在他的光环之下。
一开始,我还抱着天真的幻想。
或许,这就是团队合作。
我是核心,他是门面,我们共同托起“天穹”。
直到第一次项目成果发布会,他站在聚光灯下,对着上百家媒体侃侃而谈,将“天穹”的每一个设计理念都说成是他“彻夜不眠的灵感迸发”。
当有记者问及核心算法的创建者时,他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,对着镜头说:“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功不可没,尤其是林洲这样优秀的年轻人
最新评论